English

本次“厄尔尼诺”还要持续多久

1998-01-04 来源:光明日报 特邀嘉宾: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原主任巢纪平 本报 我有话说

本题提示

本次的厄尔尼诺是本世纪有记载以来最强的一次:东西约8000公里,南北约3000公里的增温水面还在延伸,对全球气候及社会经济生活继续产生着巨大影响。厄尔尼诺形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搞清楚。考虑到目前厄尔尼诺还没有减弱迹象,我国1998年出现春季气候异常的概率很高。记者:本次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对全球气候及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墨西哥北部和中部出现了百年未遇的摄氏零下20度的严寒天气,有几十人被冻死,而一股罕见的热浪横扫了澳大利亚,使那里的气温高达摄氏40度。您认为这一现象还将持续多久,它对我国气候会有很大影响吗?

巢纪平:本次的厄尔尼诺是本世纪有记载以来最强的一次,具体讲有3个特点:海水温度高,目前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偏差已达到4℃,比1982—1983年最强的那次高出了0.4℃;区域大,增温水面东西大约8000公里,南北大约3000公里,且还有不断延伸的趋势;持续时间较长,从1997年3月海水温度开始逐渐上升,至今没有减弱、消退的迹象。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分析,本次厄尔尼诺至少要继续到1998年5月,是不是还会更长,现在还很难说。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发生、发展必然会引起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的异常,但是厄尔尼诺是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的,因而对热带地区影响比较直接,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不确定性。我国处于中纬度,气候变化往往受多种因素制约,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考虑到目前厄尔尼诺还没有减弱迹象,所以我国1998年出现春季气候异常的概率很高。

记者:厄尔尼诺形成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巢纪平:在海洋和气象学上,厄尔尼诺一词在狭义上讲是指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水异常增暖的现象;广义上讲是指在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暖的同时,从热带东太平洋到印度尼西亚群岛,海洋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热带太平洋是一个控制大气运动的巨大热源和水汽源,因此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必将引起全球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形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搞清楚。很多人认为,赤道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水变暖,是海洋对风的变化的调节结果。在热带太平洋上空,常年吹的是东北或东南信风,在信风的驱动下,赤道附近形成了向西的南、北赤道洋流,暖的海流是向西,次表层下的冷水就要上升,又形成了赤道东太平洋表层的大面积冷水,这是正常的海洋气候。但有的年份信风减弱,甚至改吹西风,这样就致使赤道东太平洋的暖海流不能向西,冷水相应减弱,这就出现了海温增高现象。

记者:科学家们是否已找到厄尔尼诺的出现规律?

巢纪平:对厄尔尼诺现象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以后。1985年世界气象组织制定了《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加强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观测。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对厄尔尼诺的认识太少。厄尔尼诺的发生每隔3—4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有一次,取得各种数据的机会较少,另外多数数据要从海上获得,不仅费用昂贵,亦十分困难。没有足够的对比数据,很难找到其规律。

近10多年来,随着国际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合作的不断开展,以及卫星、海洋浮标等先进探测技术的应用,目前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的演变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发展过程一般来讲有两种类型:一、向东传播型。赤道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暖首先出现在中太平洋,然后暖水逐渐向东传播,增暖不断加强,最后导致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出现大范围异常增暖。二、向西传播型。热带太平洋的异常增暖中心首先发生在智利沿岸,然后暖中心向北移动并加强,最后暖水由秘鲁—厄瓜多尔沿岸向中太平洋扩展。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对厄尔尼诺的研究情况。

巢纪平:我国的海洋和气象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了世界气象组织制定的厄尔尼诺研究计划,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参加了“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海洋和大气相互响应研究”,中国科学院等开展了“热带西太平洋调查研究”等。现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的气象和海洋学家在积极研究厄尔尼诺的成因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外,已开展对厄尔尼诺的业务性预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成立了厄尔尼诺研究预测组,集中人力财力,进行专门的有组织的研究。他们经过多年摸索和积累,应用北半球的环流指数建立起一个统计模式,并用这个模式成功地预测了从1997年4月开始形成的这次厄尔尼诺现象。事实证明,这个预报是成功的,并且是我国首先发出的。随着对厄尔尼诺研究的深化,观测手段的加强,特别是到2000年我国自己的海洋卫星发射后,我们的厄尔尼诺预报准确率将不断提高。

(摄影:张祖德)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